一、人物履历
金磊,男,1965年出生,吉林省政协委员。 1989年赴美留学,1994年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1994年底回国创业,创建长春金赛药业,任总经理。1999年、2005年两次获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发展奖”;2003年获中央组织部等6部委“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7年当选“中国火炬创业行动导师”,2015年重组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荣获全国“杰出工程师奖”。
二、专业特长
金磊是全球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开拓者。在国际上率先研制上市了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并实现产业化,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和就诊用药人数,引领了全球生长激素的研发方向。
三、荣誉及成果
金磊创建的长春金赛药业是中国最知名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也是全国百强制药企业之一,公司自创建以来,连续17年利润稳步增长,近八年利润排名在全国基因制药企业中领先,2018年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14.5亿元。
金赛也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十一五基因工程制药孵化基地,每年投入销售额的10%用于新产品研发,已推出8个填补国内空白的基因制药工程新药,正在开发的领域包括儿童生长发育,不孕不育,老年痴呆,肿瘤及呼吸性疾病等。
一、人物履历
谢海明,男、汉族,1974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白山学者。主要学术兼职,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车专家组专家;辽源鸿图锂电隔膜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长春劲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
二、专业特长及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正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多年来潜心研究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电池、全固态锂电池以及各类电池新型材料,包括磷酸亚铁锂材料、磷酸钒锂、钛酸锂、耐高温隔膜、不燃电解液;其中磷酸铁锂材料、耐高温隔膜、超低温动力电池实现了产业化;一直以产学研方式同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企业主要有“辽源市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吉林金冠上市公司收购),主要生产耐高温隔膜;建立了“吉林中聚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被香港中聚上市公司收购),主要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同沈阳飞机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营口航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磷酸亚铁锂材料; 建立了“长春劲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超低温动力电池;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其中鸿图公司2017年销售额1.8亿元,利润5552万元,缴税1147万元,2018年销售额2.7亿元,利润7940万元,税收2021万元,整个项目带动了我省乃至我国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申请专利三十余项,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经费三千余万元。
常振臣,现任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1965年,常振臣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六台乡石场村,1985年成为村里第一位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他的志愿是“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工程专业”。不过,他最终没有像儿时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农机工程师。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他,如今是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2004年,38岁的常振臣博士毕业,进驻长客股份公司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时值该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引进时速200公里CRH5型高速动车组,初来乍到的常振臣,受命负责该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消化吸收工作。
从2007年到2012年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25列CRH380C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与各子系统的接口规范、各子系统功能规范和逻辑图,编制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调试文件和用户手册,该时速380公里速度等级的高速列车,牵引、制动、辅助等各子系统的集成工作。全面掀开我国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自主攻关的新篇章。常振臣带队对采用西门子技术的CRH380BL型动车组成功进行了网络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改进,并为我国下一步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担纲主持的“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项目,不仅实现了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部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所优化与完善。大大降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成本,由此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一、人物履历
王成刚,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997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职称为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后从事汽车铸造技术研发工作,历任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研究所技术员、技术推广部副部长、部长、技术研发室主任,现任一汽铸造有限公司产品技术部(铸锻研究所/铸造模具设备厂)铸造技术(工艺研发)高级主任师兼管技术研发工作。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市、一汽集团公司科技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编制国家标准5项;先后荣获省市、行业科技进步奖三等以上10余项。
王成刚现兼任中国铸造学会铸铁及熔炼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ADI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铸造标委会铸铁分会委员、《铸造》杂志编委会委员;吉林大学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
二、个人业绩
2000年主持完成了“铸态QT800-2曲轴的开发”项目,开发的曲轴通过德国大众本部认定;2002年主持完成“ADI材料在解放汽车钢板弹簧支架上的应用”项目,解决该产品市场断裂问题,为国内首次批量采用ADI材料在汽车上应用,其他汽车厂家广为效仿,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一汽集团也在越野车等其他车型产品上大量应用;2005年主持完成“铸态高性能本体QT600-5一体化驱动桥壳的开发”项目,该项目是适应解放商用车重型化发展需求,提升承载能力而开发,桥壳强度提高55%,半轴、弹簧支架、后盖与桥壳一体化制造,显著提升产品性能并降低制造成本,该项目开发成功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该项目获一汽集团、中国机械工艺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产值上亿元,利润上千万;2008年完成高镍球铁、高硅钼蠕铁等耐热材料开发并在排气歧管上进行应用研发,解决排气管高温变形、开裂问题。
2010年以来,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波及范围甚广。我们敏感的捕捉到这对于汽车铸造业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很好地适应汽车产品快速开发,并满足产品设计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我们联合北京机械研究总院,共同开发了无模铸造3D打印装备并在汽车各类产品上实现快速开发应用,填补国内空白,该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时至今日,3D打印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发挥重要的开发已至批产作用。
三、专业研发团队构建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多年的研发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自主创新研发的重要性。2010年以前,国外的先进汽车铸造技术是我们对标、学习、吸收、引进的重要举措,国外铸造企业对我们还持开放的态度,一时国内“拿来主义”比较盛行。而近些年来,这一局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企业谢绝国人参观交流,形成技术壁垒。事实上即使依旧开放,但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便难谈技术进步,永远不能成为一流,引领发展。基于此,在这重要的汽车变革时刻,我们组建了汽车铸锻产品技术创新团队,本人总负责。致力于汽车新能源、轻量化、结构件,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思想,本着“研发一代、应用一代、提升一代”的研发理念,关键产品、材料、技术成果产业化多轮驱动,目标是建立创新型、效益型的“中国第一,国际一流” 汽车铸造技术研发与产品孵化中心,支撑汽车技术进步。
铸造研究所技术创新团队以行业知名的专家为主体,配备中坚技术力量,成立“柳百成院士工作站铸造分站”,专注先进材料工艺技术研发;与吉林大学战略合作,成立“汽车先进铸锻件研发中心”;与沈阳铸造研究所战略合作,成立“铝合金轻量化产品开发中心”;同时与清华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辽宁忠旺集团、长春英利汽车零部件公司开展广泛产品、技术研发合作。完善软硬件条件,致力于汽车铸造先进技术研发,追踪国际热点,力求技术领先,注重产业化,在实践中践行研发成果。
四、重要成果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在传统燃油发动机方面,开发了国际领先的蠕墨铸铁柴油机缸体缸盖产品;采用低压组芯工艺制造铝合金V6缸体和直列4缸缸体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发的一体化ADI桥壳国际尚无先例,提高性能2.65倍,并有效降低整车重量达150KG。凡此种种,均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整车的竞争力。
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未来汽车重点发展方向,将逐步取代传统燃油发动机。电驱、电机和电池是核心部件,其中电机壳体通常由铸造方式制造。由于有冷却水路存在,通常设计为整体式电机壳和分体式结构,以整体式设计居多。分体式结构一般采用压铸成型后焊接而成,而整体式结构一般采用低压金属型制造。根据整体式产品特点,我们创新性的采用低压组芯工艺来开发电机壳,可以增加产品工艺设计自由度,更好地得到优质精致铸件产品。经过系统的策划分析和模拟,我们开发的电机壳产品一次性开发成功,成品率达到97%以上,技术先进性远远领先于常规的金属型制造。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我们进行了前期开发,进行了技术储备,电机壳产品迅速导入,已实现批产。
同样,对电动车电池壳产品,我们也前期开发完成整体壁厚4mm的铝合金材料产品,较钢板冲焊设计可实现减重35%,完成技术储备。
轻量化是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通常一辆汽车上由8%-20%的铸件产品,铸件产品的轻量化设计对汽车至关重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变客户痛点为兴奋点,就是我们需要创新努力的方向。铝镁合金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联合清华大学共同开发了系列高强韧性铝合金材料,包括用于减震塔制造的铸铁铝合金材料。镁合金方面我们开发了AZ91抗蠕变镁合金材料,并用于车门内板、仪表盘骨架的开发中,实现产品减重30-50%。开发的镁合金座椅骨架通过国家实验室碰撞实验,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减重32%。
同样,在底盘结构件的轻量化开发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采用低压、挤压铸造工艺开发的整体副车架、转向节、控制臂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汽车是吉林省也是国家的支柱产业,预计近几年年销售汽车在3000万辆左右,新能源、轻量化、结构件产品是重点研发、批产标的,这方面我们团队已制定三年和五年研发规划,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铸锻件产品研发和孵化中心。仅以电机壳为例,电动汽车达到销售1000万辆之际,电机壳产品的产值将达到55亿元,若累加其他新能源和轻量化产品,产值将及其巨大,这正是我们值此汽车变革期需要抓住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实现公司再创业。
王登峰,1963年6月生,专业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的NVH分析与控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基金会理事;农用运输车与拖拉机学会副理事长;《兵工学报》编委;《农业机械学报》编委。1980年-1984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读本科;1984年-1987年:在吉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1987年-1990年:在吉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1997年-1998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汽车工程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敖玉辉,男,196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吉林省十一届党代会党代表,2019年个人被评为吉林省“吉林好人最美教师”,并被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与教育部“2019寻找最美教师”候选人。主要从事碳纤维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化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方法、湿法二步法工艺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原丝新方法,利用多项创新技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年产16000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年产4000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重大急需,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两次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最高奖“金桥奖”。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届“长白山学者”,吉林省“创新尖兵”,吉林省“创新拨尖第一层次”等荣誉称号。创建了吉林省碳纤维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科研团队固定人员25人,设置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基体树脂四个方向研究团队和一个分析测试中心。先后主持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吉林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十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近五年来在JMCC、COMPOSITES PART A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40余篇,授权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碳纤维属于国家高科技发展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敖玉辉教授是国内碳纤维低成本研究领域发展的带头人之一,致力于碳纤维的低成本化研究、应用与推广,自主研发了非金属离子无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解决了聚合釜易结疤、体系中金属离子含量高等工程难题,研制出碳纤维原丝用的高品质聚丙烯腈。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订碳纤维及其原丝科学目标,全面指导低成本碳纤维产业化工程建设,集成创新出制备均质结构原丝的DMAC湿法两步法纺丝技术;预氧化过程大丝束纤维恒定张力控制技术,解决了纤维各级结构演变难以控制、碳化过程放热集中等一系列产业化技术难题,实现了碳纤维的规模化、低成本生产,产生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了国企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目前已于吉林化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年产16000吨碳纤维原丝及4000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形成 1K-50K国内最齐全的碳纤维及原丝系列产品,且在国内推出25K、35K、50K大丝束新品种,从而开创了“以5K为倍数”的系列大丝束产品,产品性能均超过日本东丽 T400 水平,成本大幅度降低,上述成果与产品于2019年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我国碳纤维“卡脖子”难题,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不但满足了国家重大急需,还远销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累计销售收入30余亿元。项目小丝束产品已成功应用到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制造中;低成本大丝束产品则在沪宁高速公路、上海轨道交通,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得到应用,全面拓宽工业领域应用,项目成果直接促成“中国碳谷”龙头企业吉林碳谷和吉林精功公司的建立,新增用工700余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曾以“振兴提供新动力”为题报道了研究成果。
赵会富: 男,出生于1983年7月,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长春理工大学副教授。2007年-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5年硕博连读,2012年博士毕业。2016年长春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
主要从事光伏聚光、照明光学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赵会富在汽车车灯照明、激光照明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目前已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塔式聚光器反射镜场的布置与优化、军用强光手电照明系统以及非成像领域激光照明匀光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参与研究非成像领域相关课题8项,发表论文18篇,SCI 2篇、EI 13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0多项,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国家专利12项。目前与企业合作开发的VR虚拟现实系统、TV背光源照明系统、节能路灯照明系统、隧道灯照明系统等产品已投入市场,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会富带领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等国家及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并成功晋级,代表吉林省参加国赛。获得优异的成绩。
具体获奖如下:
1、2016年获吉林省“摆渡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 一等奖;
2、2017年获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优秀奖,目前正在准备参加国赛;
3、2018年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国赛)优秀奖;
4、2018年 “创客中国”吉林省创新创业大赛 一等奖,目前正在准备参加国赛;
5、2018年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吉林赛区 一等奖,目前正在准备参加国赛;
6、2018年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长春地区赛 一等奖;
7、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第一届东北地区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
8、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第二届东北地区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1)基于非成像原理的高度均匀激光照明系统的研究,省发改委项目;
2)基于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大深宽比衍射光学元件制造技术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
3)基于硅基液晶拼接技术的动态星模拟器模拟精度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4)基于非成像理论Fresnel光伏聚光镜的研究,青年基金;
5)渐进多焦点光学镜片超精密加工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
6)基于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折衍射混合双波段超薄成像技术研究.吉林省教育厅
7)非成像LED便携式强光照明灯具研究,所创新项目;
8)倒车影像技术研究;
9)室内聚光测试系统的研究;
10)户外聚光测试系统的研究;
11)非成像设计软件开发。
创新成果如下:
1、 用于安防行业的激光照明系统;
2、 LED汽车前照灯;
3、 激光汽车前照灯。
张叶,女,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导师,2008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中科院优秀毕业生,中科院青促会会员,青促会长春分会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视觉检测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在读,从事地面、航空、航天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十六年,曾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其中两篇一区SCI文章影响因子大于6.0,授权专利十余项,作为导师或助理导师指导人工智能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8人。曾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或工程项目。2018年获得GPST产品经理国际认证,同年12月获得吉林省“创新尖兵”称号。长光芯忆在张叶的带领下,先后获得中科院首届“率先杯”大赛复赛优胜奖。
展示实力,得到平台的认可,组建团队
创新设计弱小目标跟踪算法,在冬季夜晚零下30多度情况下在外场同台竞技弱小目标跟踪能力,用100mm口径经纬仪稳定跟踪6.35等星,为研究所取得荣誉,该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同期获得专利授权的还有海天线识别算法、森林防火识别算法等十余项专利;研制红外和可见四套跟踪器同时调试,在外场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全部调试成功,顺利交付,后来项目24次任务全部成功获得所质量奖一项。2011年进入中科院航测重点实验室承担图像组组长职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多个可以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团队,形成了一只具有很强凝聚力、战斗力和技术能力的队伍。
2018年6月底带领团队精英,在长光所、中科院、长春新区政府的支持下,离岗创业成立一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服务工业、民用的高科技公司--长春市长光芯忆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
一、个人履历
王曙明,男,汉族,1963年9月生,黑龙江省汤原县人,博士,民建会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2010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分子育种团队首席专家。
现为吉林省政协委员、民建吉林省委常委、民建中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民建吉林省委农业委员会主任。担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大豆科学》、《中国农学通报》、《大豆科技》、《土壤与作物》杂志编委。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30篇,编著《中国大豆品种志(1993-2004)》和《中国大豆图志》。入选“吉林省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获第二批和第三批“吉林省高级专家”荣誉称号;获“吉林省创新尖兵”荣誉称号。
二、专业特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第一完成人育成大豆新品种24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2项,这些品种包括适于吉林省及北方春大豆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等系列品种。同时开展了大豆相关育种技术研究,以ms6核不育系为基础构建了北方春大豆轮回选择群体,该育种群体材料近年来已为东北地区十余家大豆育种单位引进利用,大大提高了大豆育种效率。利用我国自主产权基因培育出一系列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系,其产量、抗性等超过国外同类品种水平。
三、双创成果
主持的项目“国外大豆种质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的应用”201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育成大豆新品种11个,全部实现成果转化,转让金额230万元,在东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350万亩,实现社会效益1.48亿元;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5篇;近5年,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经费总额达1380余万元。
四、成功案例
注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主持培育的超高油大豆品种“吉育202”油分含量高达25.31%,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育成大豆品种中油分含量最高的品种,已成为吉林省的主推品种,深受农民和油脂企业的欢迎。近年来,大豆分子育种团队所育成的11个大豆新品种已转让給省内外10家相关种业企业,获得成果转让费230万元,实现了品种产业化开发,促进了成果转化推广,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效果。